温暖的阅读——谈“微信读书”

我曾经和朋友聊起过微信读书,虽然当时的我只是因为它顶着微信的名头才下载来翻看了一下,并没有深入使用,但仍然不影响我给它判了“死刑”。“我觉得它没什么特色,书也不多,做不了多久的。”那时候的评价,现在还能清晰的想起。
上星期,有朋友在朋友圈发表了一段读书笔记,底部带上了原书的二维码,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,便顺手扫了打开微信读书看了起来。那本书确实没有辜负期待,我四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,也终于深度体验了这个在手机里沉睡了一年之久的应用。这一次,我改变了之前的偏见,喜欢起这个应用来。
首先,读书这么私人化的事情,微信读书却把社交融了进去,而且做得既巧妙又细致
说到读书和社交,想起的第一个产品就是豆瓣。那么多年过去了,终于有第二个这样的产品出现了。
微信读书体现社交关系链的功能有三个,好友排名、发现和想法。好友排名和微信运动差不多,只是把统计内容从运动量改成了阅读时间,一样可以给好友点赞鼓励。如果说微信运动里,想走上两万步刷刷好友的榜难度太大,那在微信读书里,刷榜只需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头就可以了,得到的成就感可一点也不比微信运动少,可谓死宅福音。
“发现”就是看看其他好友在读些什么书,本意是通过好友选择进行推荐吧,但由于拉取的是微信的关系链,而我的朋友阅读质量却不如豆瓣上关注的文青高,导致这个功能形同虚设,很是尴尬。“想法”是将好友的笔记做成时间线,了解他人的观点和阅读内容,以更丰富的层次来认识朋友,也是中规中矩的功能,算不上亮点。引起我注意的是笔记系统,微信读书里的每一段笔记都和微博一样可以点赞或回复评论,而且不受关系链限制,陌生人也可以点赞,给撰写者以激励。此外,每写下一段笔记,微信读书都会结合书中文字、自动生成美观的图片并提示分享,类似风靡一时的歌词海报,鼓励读者表达自我。我也是因为这个契机才使用微信读书的。其实Kindle也有分享笔记的功能,但由于设备本身配置低、卡顿厉害,还经常处于没有网络的情况下,我几乎没有在Kindle中查看过别人的笔记。微信读书在手机浏览天然的流畅,输入的便利,都为使用这个功能扫平了障碍,真的把笔记功能用活了。就我看的那本书,每隔几页就能看见有人发布想法,仿佛和一社团的人在读书,特别开心。而且,如果突然看到了朋友的笔记,会有如发现彩蛋一样惊喜哦。
总的来说,微信读书的社交是一种正反馈,表达出的是一个好学、勤思的自己,很多人都愿意去营造这样的形象,否则也不会那么多人在朋友圈发看书、学习、加班的照片了(笑)。
其次,我喜欢它的不打扰的付费模式,喜欢它以战养战的时长兑换书币。
作为一个电子书城,微信读书非常体贴。在这里,购买不是阅读的起点。感兴趣的书点开就能看,读到1/3时才会出现付费提醒。这样的收费模式应当是借鉴了起点类网文,在付费提醒出现之前,读者已经为这本书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,并证明了自己的喜欢,付费的心理门槛被大幅降低。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,在微信读书里,阅读时间是可以转换为书币购买书籍的,每半小时对应1书币(1书币=1元)。这个设定实在是太神奇了,在其他平台上,买书都是一锤子买卖,而在这里,居然还能以战养战。我读的那本书一共6书币,但阅读就花了4小时,不但等于没有花钱,还净赚了2书币。虽然兑换的书币是有上限的,每周只能换10个,也就是五小时,可是一周能看五小时书的人又有几个呢?看不了那么多书,屯着书币又有什么用呢?买书如山倒,读书如抽丝的窘境,居然如此巧妙的被化解了。
微信读书中还有一些可爱的小设置,比如购买图书后书的扉页,会出现你的微信账号和购买的日期;比如你买了书以后突然提示你还能送一本书给朋友。这些一点点的小细节,都增加着我对它的喜爱。 当然它并不是完美无缺,我到现在都不太理解收藏和书架的区别;书城的书还是太少,好书更少;有些功能比如私信都不知道有什么用;比如底部四个tab感觉层级有些奇怪,用得最多的书架放在第二个位置,想强调社交也不能强按着用户的头啊……不过,它已然成为我电子阅读的第一平台,只有上面没有的书,我才会去kindle里寻找。以前,我觉得它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借着微信的牌子。而现在,如果再让我评价,我会说:嗯,虽然不完美,但是是个漂亮的尝试。

3 thoughts on “温暖的阅读——谈“微信读书”

  1. 我本来就在想,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。然后。。。我发现时隔多年你的blog更新了,所以今天更美好了一些。

lilimarleen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在此处输入验证码 : *

Reload Image